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苏格兰贵妇格蕾丝·艾略特被困在了局势飘摇动荡的巴黎。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她在自己巨大的公寓里坐立不安。此时此刻,路易十六的堂兄奥尔良公爵菲利浦也同样充满了忧虑。身为改良派,他一方面不满于国王的昏庸无能,另一方面贵族的身份又使他站在了保守派一边,痛苦地看着封建王朝的岌岌可危。格蕾丝与菲利浦曾经是一对情人。如今虽然不复往日的爱情,但两人依旧保持着亲密的友谊。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在革命风暴之下显得愈加复杂。格蕾丝把自己的一位朋友从士兵的追逐下救了出来,并利用菲利浦的影响力帮他弄到了逃亡的通行证。但当她站在保守旧贵族立场上,企图劝说菲利浦帮助路易十六躲避上断头台的命运时,却遭到了拒绝。随着波旁王朝的最终崩溃,巴黎陷入了恐怖主义的局面中。菲利浦也感到了自身难保的威胁,而格蕾丝则竭力控制内心的恐惧,维持着昔日的贵族风范,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挣扎于历史的旋涡中。 荣获2002年法国凯撒电影奖提名 世界权威杂志《电影手册》、法国影评人评选“2001年世界十佳电影之一” 法国国宝级导演、新浪潮运动代表埃里克 侯麦 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根据格蕾丝 艾略特回忆录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 法国大革命时期波旁王朝岌岌可危之时 苏格兰贵妇与法国皇室成员之间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远征
本片是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一部。接近2个半小时的电影在现在看来仍旧让人觉得津津有味,丝毫不觉得疲惫或拖沓。故事其实很简单,不过有一个贯穿了观影前2个钟头的问题一直在缠绕着偶,那就是为什么片名要叫远征。看到影片的后半个钟头,当主人公桑吉在卖掉心爱的车自己开公司以重振家族光荣历史和违法运送违禁品之间痛苦抉择时,观者才逐渐理解了这个片名的意图。是啊,在利益与原则的冲突中,哪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不是一次绝对意义上的远征呢?其实纵观全片,主人公桑吉始终处在两难的抉择中,除了以上所述的最艰难的选择外,电影一开始他就做了一次选择,结果是他拒绝了朋友与他合伙做生意的提议,而在感情上,他除了要设法抚平由于前妻抛弃所带来的创伤外,还要在美丽的朋友之妹倪丽与狡猾的老板苏拉提姆之女仆古拉伊间徘徊,而在留与不留在当地开出租车之间、为了倪丽戒不戒酒之间、为了倪丽学不学英语之间、为了开公司筹钱卖不卖爱车之间等等都经历了困难的抉择。可以说,这一次的危险旅程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抉择组成的,在抉择当中桑吉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远征,而让他能顺利从这次危险的远征中挣脱出来的根本则是他那颗淳朴良善的心灵!导演雷伊通过几个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充分展现了颇为复杂的人物心路历程,同时还以一种平实的姿态全景式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印度的乡村风貌图!不仅如此,雷伊在电影表现手法上也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没有华丽的镜头语言,没有夸张的布景与道具,力求营造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物生活环境,使得整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显得比较真实可信!
遥远的爱
大学教授萧元熙与妻子决裂后,决心要把小女佣余珍改造成为自己理想的妻子。余珍原是个出身低微的小大姐,深受封建思想和旧习惯的束缚。萧元熙不厌其烦,从思想修养到待人处事,为她设计了一整套的改造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余珍果然摆脱了旧的束缚,从对妇女地位的认识到谈吐举止,都能 达到现代妇女的水准。萧元熙非常满意自己创造的奇迹,与余珍结成了夫妻,过上了称心满意的小家庭生活。但好景不长,有了新思想的余珍,在生活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引起萧元熙的烦恼。一二八事变后,余珍因父兄遇难,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但得不到萧元熙的理解。萧元熙迫不及待地将余珍关在家中,断绝她与妇女抗日运动的联系。几年后,余珍生下一子,萧元熙憧憬重新过上理想的家庭生活时,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把余珍母子托给一位妇女运动者,自己偕老友同去汉口做动员民众抗战的工作。于是余珍再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服务于难民救援工作。萧元熙到达汉口后,担任动员委员会委员,电召余珍离沪前往。不料余珍于途中遇敌机轰炸,幼子惨死,悲痛之余,决心投身到更广大的争取自由的战场。当萧元熙在码头迎接她时,意外地发现理想的妻子已是一个女兵。由于夫妻俩志趣各异,一个向往舒适生活,一个追求光明前途,思想感情上无法协调,促使余珍悄然出走。这时,萧元熙终于怀疑,进而悔恨自己改造妇女的理想。不久,武汉失守,萧元熙流亡桂林,重执教鞭,并一反往昔妇女解放的论调,在报上撰文鼓吹把妇女关入家门。敌军进逼桂林,落魄的萧元熙随着难民队伍通过封锁线时,意外地与护送难民的战地工作队队员余珍相遇,发现她已变成另一种新型的人,无奈萧元熙只能目送她奔向遥远广阔的前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