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蒙克作品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挪威语Skr 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小校风云
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男主人公朴正跟随仕途失败的父亲从汉城转学到乡下。   到了新学校,朴正发现全部同学都屈从于班长"阿模"的统治之下,他们不仅仅要作弊帮助阿模答题,还要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中午饭交给阿模处理。朴正是从大城市来的,心气很傲,他根本就不听命于阿模。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阿模的对手,因为阿模不仅受到全班同学的"拥戴",他还是老师心目中最正直,最优秀的典范,老师也赋予阿模更多管理班级的权力。阿模利用检查清洁卫生的机会,好好的惩罚了一番朴正,不管朴正有多么的认真,他擦的玻璃始终不能获得通过。朴正骄傲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也开始象别的同学那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阿模。阿模在确认已经将朴正收拾得服服帖帖以后,向全班同学宣布朴正为班级的第二号人物。朴正开始成为班级里欺负弱者的主力。   阿模的专制统治在一位充满民主思想的老师到来后,彻底瓦解了。老师发现阿模的所有考卷都是由他人代答。老师毫不犹豫地惩罚了阿模,学生们也开始一个一个地揭发阿模的"罪状"。班上有一个平时尽受欺负的傻孩哭了起来,他指着全班同学说,你们也有错!这大概是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阿模之所以能在班级里建立起来自己的权威,是因为那些完全服从于权威的同学造成的。   噩梦般的学生时代终于过去,朴正也为自己的软弱付出了代价。影片并没有停止在1960年,30多年过去,影片开头,朴正已经是一名大学历史老师。韩国的军人统治时期也已经结束,可是当朴正听说失踪多年的阿模也要来参加小学时期的老师的葬礼时,他感觉到一阵莫明的恐慌。很显然,虽然他已经长大成人,可他还无法完全从阿模的阴影中走出来。
*
*